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關于印發廣州市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交通影響評估編制指引的通知
各有關單位:
按照市委市政府關于深化城市更新工作的戰略部署,我市出臺了城市更新“1+1+N”系列政策文件,以城市更新推動高質量發展。為進一步規范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交通影響評估工作,我局制訂了《廣州市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交通影響評估編制指引》。經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2021年第6次局長業務會審議通過,現予以印發,請遵照執行。執行中遇到的問題,請徑向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反映。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2021年7月6日
廣州市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交通影響評估編制指引
一、總則
(一)工作目標
城市更新工作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四個出新出彩”重要指示精神的重要抓手,是推動廣州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
城市更新單元以低效存量用地再開發利用(城市更新改造項目)為主,土地利用性質和開發強度前后差異大,呈現新交通特征,對交通系統的承載力和運行韌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城市更新為推進區域重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補齊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短板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是國土空間詳細規劃的一種類型,是規劃許可、改造實施的法定依據。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階段開展交通影響評估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促進區域綜合交通系統和土地利用協調發展,提高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二是科學評估交通基礎設施承載力,為城市更新單元的建設規模論證提供依據;三是確保城市更新單元科學規劃預留各類交通設施用地,為城市更新提供高質量的交通支撐。為規范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交通影響評估成果的編制,特制定本指引。
(二)適用范圍
廣州市行政區域內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的交通影響評估適用本指引。
(三)編制原則
1.堅持承上啟下。落實廣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交通發展戰略規劃及本地區上層次交通專項規劃要求,指導各類交通設施的規劃實施。
2.堅持互動互補。根據交通評估結果和改善建議,優化更新單元所在區域的綜合交通系統,為科學合理確定城市更新單元交通布局、用地性質、開發強度提供基礎依據。
3.堅持科學客觀。評估內容體系完整,數據真實可信,技術路線合理,模型建立科學,評估結果客觀公正,改善方案針對性強、可操作性強。
4.堅持以人為本。結合城市更新,推進交通系統發展從追求規模增量向存量優化、品質提升轉變;推進公共交通優先、小街區密路網,提供更安全、便捷、高效、綠色、公平的交通服務。
(四)編制主體
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交通影響評估(下稱交評)報告由各區政府(廣州空港經濟區管委會)組織編制。
(五)編制單位
委托具備交評專業能力的第三方機構開展交評工作。交評工作應由交通領域的專業人員負責,需掌握項目周邊真實可信的背景交通數據,調查分析同類用地、建筑的交通產生吸引率等數據,能夠運用交通需求預測軟件建立周邊地區的交通模型,科學預測分析交通需求和流量分布,評估交通影響程度,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科學合理的改善措施。
(六)編審要求
交評報告是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的重要支撐材料,應與詳細規劃同步編制,并作為成果附件同步提交審查,書面征求交通主管部門意見。評估應加強分析研究范圍內的合理交通出行結構,保障公共交通的出行品質,應預留一定的公交彈性容量,不得以公共交通滿載作為評估前提。涉及建設規模較大、地處敏感地區、重大交通設施調整的項目,區政府應結合需要組織專家論證。
(七)主要指標
交評報告涉及主要的交通指標如下:
1.道路交通:道路網密度,道路面積率;全日、早(晚)高峰的路段機動車交通量、飽和度和服務水平;交叉口高峰小時轉向量、延誤和服務水平。
2.公共交通:軌道交通人口、崗位覆蓋率,軌道交通載客量、滿載率;常規公交站場用地規模;公共交通可達性。
3.靜態交通:社會停車場規模和停車配建指標要求。
4.慢行交通:人行道寬度、非機動車道寬度。
5.結合實際需要納入的其他要求。
二、交評報告編制內容
參照《建設項目交通影響評價技術標準》(CJJ/T141—2010),結合廣州市城市更新詳細規劃的要求,交評報告應包含以下內容:
(一)項目概況
1.項目背景:闡述項目交通區位,功能定位,總體建設規模等。
2.研究年限:根據城市更新項目的建設時序確定交通影響評估近、遠期研究年限;未明確建設時序的,原則上與國土空間規劃目標年一致。
3.研究范圍:根據項目的范圍、交通網絡層級結構、重要交通設施分布、天然屏障、地形地貌等因素確定,將可能受到顯著影響的道路路段或交叉口均納入評估范圍,不能局限于城市更新單元本身。
4.研究內容及深度。
5.技術路線。
6.研究依據:有關國家、地方法律法規及標準、政策文件、上層次交通專項規劃等。
(二)現狀分析
現狀分析應通過資料收集和現場調查,確保內容的完備性、數據的準確性、問題的針對性。
1.土地利用現狀
分析城市更新單元內及研究范圍內土地利用的用地布局、用地性質、建設規模及重點項目情況。
2.交通需求現狀
統計分析現狀研究范圍的人口和就業崗位數量,分析現狀城市更新單元內人口就業出行特征,包括內外部出行比例、日均出行頻次、出行方向分布以及出行方式結構等。
3.道路交通現狀
梳理路網結構、路網密度,交通組織,橫斷面及立交節點等道路設施網絡供給情況;結合交通流量調查和大數據資料等,分析主要路段飽和度、交叉口延誤、道路運行車速等現狀道路交通運作情況;總結現狀道路交通存在的問題。
4.公共交通現狀
梳理現狀軌道交通網絡、站點設施布局及客流情況,分析軌道網絡和站點運作情況,評價軌道交通服務水平;梳理常規公交站場布局和規模及中途站等情況;分析常規公交運行特征,評價服務水平;總結現狀公共交通存在的問題。
5.靜態交通現狀:梳理分析社會停車場布局和規模,總結問題。
6.慢行交通現狀:梳理分析立體過街設施、步行網絡、非機動車道網絡和非機動車泊位等設施狀況及使用情況,總結慢行交通存在的問題。
(三)既有規劃分析
1.土地利用規劃:根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分析項目規劃范圍周邊土地利用發展方向、功能以及研究范圍內主要的土地利用性質與布局等。
2.道路交通規劃:分析路網結構、路網密度、紅線寬度等既有路網規劃供給情況。
3.軌道交通規劃:分析規劃軌網走向、站點布局以及對項目的服務等情況。
4.其他規劃交通設施:包括常規公交站場、社會停車場、水巴碼頭、立體過街設施等規劃情況。
5.規劃交通設施建設進展情況。
(四)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方案介紹
1.土地利用規劃:城市更新單元功能定位、用地布局、用地性質和建設規模、容積率、人口和就業等。
2.交通規劃:分析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的交通專項規劃方案,包括路網系統結構和指標、紅線控制、交通站場設施用地規模和布局、慢行規劃等,與既有規劃對比分析。
(五)交通需求預測
1.建立交通模型:明確預測前提,包括預測年交通供給情況(道路、軌道、常規公交等)、土地利用方案等。利用主流軟件建立交通模型,對背景交通需求和更新項目交通需求分別進行預測。
2.背景交通需求預測:以區域宏觀交通模型為基礎進行背景需求預測。明確所用宏觀模型的建立年份、介紹模型主要數據基礎和模塊構成,需進行模型更新的,應介紹更新情況及模型校核的主要結果,保障背景交通需求預測結果可靠。綜合運用土地利用資料、職住特征數據、居民出行調查數據、出行生成率指標、公共交通運營數據等進行科學預測,分析地區背景交通運作情況。
3.更新項目交通需求預測:細化研究范圍內模型,重新構建交通小區和交通網絡,確保交通模型精度能夠滿足需求預測工作;測算更新項目詳細規劃調整前后的交通生成、交通分布、方式劃分、交通分配,對直接影響評估結果的關鍵數據如交通生成和方式比例應給出詳細的測算過程;結合需要與現狀交通運行指標進行對比分析。
(六)交通影響評估
1.道路交通評估
(1)路網調整評估
上位規劃落實情況核查。
路網結構的合理性:包括路網結構、功能、指標等。
路網銜接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評估更新單元內部路網與外圍路網銜接情況,從用地權屬、地形條件、河涌水系、工程技術等方面評估路網調整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道路交通運作評估
根據交通分配結果,分析研究范圍內影響的主要路段和交叉口的流量流向、服務水平變化情況,判斷更新單元詳細規劃對道路網絡運作的影響程度。
2.公共交通評估
上位規劃落實情況核查。
軌道交通評估:土地利用與軌道線路、站點的協調情況;相關區間斷面的滿載率等運作狀況,站點覆蓋率,站點與其它交通方式的銜接情況。
常規公交評估:結合規范或交通需求,核算公交站場規模需求,評估公交場站用地規模和布局的合理性。
3.靜態交通評估
結合規范或交通需求,核算社會停車場泊位需求,評估社會停車場規模和布局的合理性。
4.慢行交通評估
按“以人為本、人車分離”為原則,評估慢行交通系統的安全性、便捷性及舒適性。
5.交通仿真專題評估
涉及交通敏感地區、重要交通交叉口等的,應進行交通仿真專題評估,采用微觀機動車仿真、行人仿真等技術手段,分析交通運作可能存在的問題,形成仿真視頻和報告等專題?成果,加強評估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6.其它交通設施評估
1.道路交通改善建議
針對道路評估存在的問題,從路網結構、內外銜接、路網加密、交通組織及交叉口功能等方面提出優化改善建議,并提出規劃用地控制建議,保障改善措施規劃落實。
對于路網改善空間受限的情況,應加強提高公共交通分擔水平的改善措施研究,降低新增交通需求對路網的影響程度。
2.公共交通改善建議
(1)軌道交通改善建議:嚴格落實上層次軌道線網規劃要求,提出與土地利用開發強度相協調的線位走向和站點布局改善建議。
(2)常規公交改善建議:主要針對公交站場規模和布局提出改善建議。
3.靜態交通改善建議
主要針對社會停車場規模和布局提出改善建議。
4.慢行交通改善建議
從提高慢行交通環境的安全性、便捷性及舒適性出發提出改善建議。
5.實施時序建議
時序建議:從城市更新和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協同推進的角度,提出更新項目和交通設施的實施時序建議。
6.改善后評估
定性和定量評估改善后的效果,給出結論。
(八)結論與建議
簡明扼要總結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用地功能、建設規模變化、交通需求變化等基本情況,綜合道路、軌道、公交等評估結論,明確交通影響是否可接受。
提出交通改善的必要性和建議性措施,并提出落實單位的建議,精細化指導城市更新單元詳細規劃的優化。
(九)其他應納入交評報告的內容
如涉及貨運交通、對外客運交通等,應納入評估內容。
三、交評報告成果形式
評估報告采用A4幅面,成果附圖應按整比例采用A3或A4幅面。電子數據成果的文本正文采用word格式或pdf格式;附圖采用jpg格式。成果應符合市規劃和自然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有關規劃成果電子報批和管理的格式要求。
成果附圖包括但不限于:項目區位及研究范圍圖、現狀土地利用圖、現狀道路交通網絡布局圖、現狀軌道交通網絡布局圖、規劃土地利用圖、規劃道路等級圖、其他交通設施規劃布局圖、更新單元詳細規劃前后對比圖、更新單元詳細規劃綜合交通圖、路網調整對比圖(如有)、路網運作對比圖(飽和度及流量)、交通改善建議圖等。